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第6单元《诗经》两首答案

  • 名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答案
  • 年级:九年级
  • 版本:人教版
  • 科目:语文
  • 学期:下册
  • 系列:新活力总动员暑
学子斋 > 九年级下册课后答案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答案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第6单元《诗经》两首答案

一、1.B(解析:A项中“参”是多音字,作“长短、高低、大小不同;不一致”讲时应读“cēn”;C项中“溯洄”的“溯”应读“sù”;D项中“坻”是多音字,作“水中的高地”讲时应读“chí'’。)
二、2.B(解析:B项,“池”,水中的小块陆地。)
3.(1)流:古义:捞取;今义:液体的流动或流动的东西。  
(2)已:古义:序止,结束;今义:已经。
(3)右:古义:弯曲;今义:方位名词。  
4.C(解析:C项中“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友,这里是“亲近”的意思。)
三、5.D(解析:D项的正确划分应是“宛在/水中央”。)
四、6.(1)省略句在“左右”之前省略了“君子”
(2)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君子”
(3)省咯句“宛在”前省略“伊人”
五、7.(1)《诗经》;305;风;雅;颂
(2)赋;比;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六、8.B(解析:《蒹葭》中的“伊人”是主人公所喜欢的女子。因人隔两岸,且白露茫茫,所以可望(其实望不清楚)而不可即。《关雎》中的“君子”是一位男子,通篇诗是写他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七、9.(1)雎鸠鸟不停地呜叫,在那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2)追求姑娘没有如愿,日日夜夜异常思念(她)。思念啊思念,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3)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啊又险又高。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她又在那水中的高地上。  
10.《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蒹葭》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写了欲见 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解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11.《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的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解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在于识别,而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12.景语即情语。诗歌开篇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于。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解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13.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朗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兼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做了铺垫,渲染了气氛。]  
14.《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八、15.(1) guān;(2)lèi
16.(1)上凌天空。  
(2)为“神游故国”的倒装,指神游于三国时期的战地。  
17.苏轼;宋  
1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9.既有不安于现状的愤慨之情,又有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消极思想。(解析:深入体会诗句,把握文章中心,联系作者写作背景思考。)
九、20.(1)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