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答案

  • 名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答案
  • 年级:七年级
  • 版本:人教版
  • 科目:语文
  • 学期:下册
  • 系列:新活力总动员暑
学子斋 > 七年级下册课后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分层训练《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答案

一、1.A
2.C
3.D
4.D
5.A
6.(1)散文;《朝花夕拾》;周树人
(2)弗罗斯特;美;人生之路
(3)《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丹麦;安徒生
(4)一(7)略
7.小琪说:现在是多元社会,个人的理想没有标淮答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且个人理想还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心智成熟而发生改变。因此,我认同他们的想法。(意近即可)我说:小琪说的有些道理,但是学生人生理想的物质化,一定程度上是当今社会风气与价值观的直接影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现实主义的盛行,说明我们的价值观念仍需要纠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确引导我们,让我们自觉校准理想目标。(答出大意即可)
二、(一)
8.(1)对此感到诧异
(2)写
(3)以宾客之礼相待
(4)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9.(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完全如同常人了。  
10.(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过人。  
(2)少年时期:才思衰弱,大不如前。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11.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
12.(1)刘景(景);(2)郑烟(姻)  
13.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日/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14.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意肘即可。)
15.C
16.示例:一是善于学习,刘景作为书童能一鸣惊人,不难推测他长期以来留心学习;二是敢于展露才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仆人而妄自菲薄,而是大胆题诗,才有被赏识的机会;三是珍惜学习机会,仅三年左右时间就学有所成,这与他努力进取的态度密不可分。
【参考译文】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郑姻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铟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郑姻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姻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铟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姻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起了兴致,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姻叹了很久才离开。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郑姻对自己的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人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一起到学院,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作仆人指使。”三年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华美,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郑姻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
(三)
17.(1)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关注点:陈叶与父亲通电话,第一次(或“唯有一次”)通话。]    
(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  
18.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此,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 的情感。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表现陈 叶的羡慕之情。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表现了陈父的怯懦。
19.(1)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  
(2)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或“尴尬”“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或“认还是不认父亲的犹豫”)。  
20.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
妙处:
①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
②深化主题(或点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三、【范文】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我是一个不爱看报的孩子。并不是不喜欢,只是面对那厚厚的一沓报纸,不知为什么产生了视觉和心理抵抗。
       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书可以使我开阔视野,直到那一次,我了解到了报纸。
       有一天,正在听课,突然感觉无趣,同桌桌上放着几张报纸,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看了起来…...
       “孙家蕾,你在于吗?!”老师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疑惑,更夹杂着一丝气愤。“你怎么不说话?”“啊!”当时我正在看报纸,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就这样被老师训斥一顿,请去“喝茶”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开始对很多报纸有了兴趣。
       自从接触了《中学生学习报》《东方今报》等报纸,吸引我的不是它们的名气,而是报里的道理。我这个数学课上很少发言的人,逐渐变得越来越“胆大”起来。
        每次一打开报纸,我先翻到“数学溜溜球”这个版块。有时,我喜欢做一些里面的练习题,对着答案,自己再改一改,报纸上经常会出现一个大大的红叉,或是一些“太马虎,须谨慎”的提示语。报纸总是根据我们学的内容,创作出不同的类型题,题都会了,还会不敢举手吗?我逐渐变得善于思考了。
        有时在下课时,你可能会看见一个小姑娘,手拿着报纸,走到老师的身边,用报纸考考老师,问一问老师。一次,因为一道题,一向安静的我和数学课代表吵得不可开交,你一言,我一语,各有各的道理,我们两个像真假孙悟空,吵吵闹闹地来到了数学老师的办公室。
        我平时大大咧咧的,做事不善于思考,一次接触到了《天水》这篇文幸,文中的爸爸要用雨水来浇灌禾苗,他说:“我平时要收集一些雨水,用雨水浇禾苗,更接地气,比自来水好多了。”这位淳朴敦厚的老农民,令我印象深刻,他简单的两三句话中,透出了一种连哲学家都不可能领悟的道理。一个朴实的老农民,安抚了我这颗忙乱的心。
       从这些报纸中,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她美丽,她壮观,这些报纸,正是一个个阶梯,引领我一步步向前。我沉醉在这个新世界中,它给了我一些道理,一些难以忘怀的道理,它给了我一些知识,一些我一辈子都铭记于心的知识。
       我真心又感激地说:成长路上,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