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

  • 名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答案
  • 年级:九年级
  • 版本:人教版
  • 科目:语文
  • 学期:下册
  • 系列:
学子斋 > 九年级下册课后答案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答案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
自主预习
二、语言积累
1、 lóu       hāo       dī       
qiáo       zhàn        lüè       fǔ
 
2、烬      幛      蓬      荇      牲      寞
 
3、(1)原指物品残缺破损,这里指诗人受伤的手。
(2)像锦绣一样的幛。
(3)透到骨头里,形容非常冷。
(4)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5)苏醒,重新焕发生机。
 
4、略。
 
5、(1)C  
(2)A
 
三、问题思考
1、第一部分是消极、冷色调的:
从开始到“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二部分是积极、暖色调的:
从“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到结束。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地图上的沦陷区:
家乡杭州、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接着摸索到了解放区“辽远的一角”。感觉言之有理即可。
 
课文研读
四、整体感知
1、诗中“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地图上的沦陷区,
给他的感受是难过、悲愤的,
为祖国的深重苦难而凄楚忧愤。
接着摸索到了锯放区“辽远的一角”,
感觉是高兴的、充满期盼的,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4、诗人在想象中,手掌先抚过家乡,继而从祖国的北端到南端,最后停在解放区。抓住祖国大地上每一处有特征性的景物,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贯穿起来。
 
5、有时四行一韵,有时两行一韵。
很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请形式的自由,
又使全诗有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五、片段探究
1、苏生、辽远、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永恒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倾向,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祖国大地(祖国山水)。不能删,括号内的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
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3、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4、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为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5、“那里”指“解放区”。诗人心目中的“永恒的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意思对即可)
 
课外延伸
六、拓展阅读
1、发现了中国的黑暗。
 
2、因为看到的不是理想中的祖国,痛心到了极点。
 
3、喻指诗人对祖国的火一般的热情。
 
七、片段写作
略。
 
八、知识链接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