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七律长征》答案

  • 名称: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答案
  • 年级:八年级
  • 版本:苏教版
  • 科目:语文
  • 学期:上册
  • 系列:永乾教育暑假作业快乐假期
学子斋 > 八年级上册课后答案 >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答案 >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七律长征》答案
【巩固强化】
一、基础训练
1.A
2.C(对偶)
3.远征难      只等闲
4.点拨:这道题可以从多方面去考虑,如可以想象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悬崖,感到暖气蒸腾;大渡河上险桥横架,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摇摇晃晃,让人感到阵阵寒意。还可以想象成战士们巧渡金沙江后“暖”的心情的写照;而战士们夺取泸定桥后回忆起那惊心动魄的情景,方感到“寒”气逼人等等。言之成理均可。全诗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能力提升
1.险山恶水、林莽草地、严寒酷暑,又要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粉碎党内的分裂活动等。 态度:“不怕”“只等闲”。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2.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这里是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3.实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虚写红军长征逾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运用了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  
4.在尾联部分。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高度自信。  
5.D(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课外拓展】
1.景色描写写出了西风凛冽,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啼声哀凉清幽,马蹄嗒嗒,军号呜咽的凄厉悲壮的特点,表现出红军长征的壮怀激烈,也预示着一场战斗的即将来临。  
2.题目略
(1)马蹄的声音是细碎的,不是散步或奔驰所发出来的响声,不是使人震耳的声音,而是很细碎的声音。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的很低的哑声。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一个“碎”字和一个“咽”字,把红军行进的严肃、敏捷烘托了出来。  
(2)“漫道”即“莫说,不要说”之意,含有藐视之意;“从头越”即“重新跨越”,也有说法为“从娄山关顶上越过”,显豪迈之情。  
3.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如大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荚雄气概和战斗胜利后的豪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