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时练第10课经济中心的南移答案

  • 名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时练答案
  • 年级:七年级
  • 版本:人教版
  • 科目:历史
  • 学期:下册
  • 系列:暑假提高班
学子斋 > 七年级下册课后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时练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时练第10课经济中心的南移答案
【效自主初探】   
【南方农业的发展】
1、(2)技术     (3)自然条件

2、概况:
(1)占城稻  
(2)苏湖熟    天下足    水稻    
(3)长江流域

【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1)号为冠天下  (2)江浙  (3)棉织业

2、(1)江南  (2)哥窑  (3)景德镇

3、(1)首位    (2)广州

【南方商业的繁荣】
1、杭州    杭州    夜市

2、(1)广州    (2)朝鲜    (3)市舶司

3、(2)交子

【经济重心南移】
2、东南地区

【高效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1)①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汀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2)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自然条件发生变化。结果: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知识点二】
(1)宋代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
(2)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辨别方向。
(3)①丝织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②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③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美感别致;北宋必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知识点三】
1、商业都市的发展
(1)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大街小巷店铺林寺;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2)杭州、开封。

2海外贸易的兴盛:
(1)海外贸易。市舶司。广州、泉州等。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①从政策上看,两宋政府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海外贸易,并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②从技术条件上看,当时的造船业较为发达,且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海上航行提供了技术支持。③从地理条件上看,两宋时期由于政权并立,陆上交通基本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控制,发展海上交通成为宋代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3、纸币的产生:
(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宋代商业活动频繁,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经济重心的南移
(1)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①经济因素:自唐朝中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政治因素: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③自然因素:在北方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南方的自然环境相对优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3)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②政府要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③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

【增效提能演练】
1、 2、 3、 4、 5、 6、 7、 8、
C C B B C B D D
 

9、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1)唐朝。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
(2)人口稠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打破市和坊的界限,商品交易时间长(或打破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
(3)两宋商品经济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

10、D

11、B

12、C

13、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1)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2)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