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愚公移山答案

  • 名称: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答案
  • 年级:九年级
  • 版本:苏教版
  • 科目:语文
  • 学期:下册
  • 系列:
学子斋 > 九年级下册课后答案 >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答案 >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愚公移山答案
自主预习
一、常识介绍
1、列御寇     道家
 
二、语言积累
1、仞     箕畚     迂     孀    
sè     céng     chèn      kuì
 
2、(1)苦于,为……所苦  ’
(2)赞同
(3)削减
(4)挑
(5)交换
(6)通,改变
(7)险峻的大山
(8)放置
 
3、(1)“反”同“返”,返回。
(2)“惠”同“慧”,聪明。
(3)“亡”同“无”,没有。
 
4、A
 
5、(1)你太不聪明了。
(2)凭您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3)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三、问题思考
1、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2、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课文研读
四、整体感知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予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非常委婉,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是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4、不同意。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五、片段探究
1、聚室而谋      叩石垦壤
 
2、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突出愚公移山志之坚。
 
3、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想象:服自然。这样写,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彭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4、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文题。
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竞成。
 
课外延伸
六、拓展阅读
1、(1)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
(2)弗止:不挽留。
(3)谓:认为,以为。
(4)谢:谢罪,道歉。
 
2、(1)向,跟着;在。
(2)的;代技艺。
 
3、(1)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
(2)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决心潜心学习。
(3)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就达不到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就能功成名就。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七、片段写作
提示: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友挥想象,运用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
选题一力求生动具体,能再现当时场景;
选题二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八、知识链接
围绕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两方面来谈。